如今,APP在生活中随处可见,它给人们带来便利,却也让个人信息安全面临威胁,用户常被要求进行实名认证,这导致信息泄露事件频发,个人隐私安全感大幅降低,下面为大家详细解读其中的风险以及应对办法。
实名之“祸”
在互联网时代,APP实行实名已成常态,出行需验证个人身份,住宿需验证个人身份,社交等方面同样需验证个人身份 。2019年的报告表明,超半数网民遭遇过信息侵犯 。比如有媒体报道某订票软件,13万余条包含账号密码、身份证号等的私密信息被售卖 。此类情况屡见不鲜,令人担忧 。
以王先生为例,不法分子知晓了他的贷款信息,对方说出信息后他便放松了警惕 ,事后平台虽澄清有人冒充,然而隐私泄露的途径却成了谜团 ,实名看似能保障安全,实则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。
APP数据黑手
许多不良APP会偷偷抓取用户数据,据统计,34.5%的移动应用存在“隐私越轨”行为,即便用户未允许,这些APP也会获取通讯录、短信、GPS定位等信息,还会将其用于商业目的,央视报道,安卓应用安装时常常需要开放隐私权限,权限滥用是隐私泄露的重要原因 。
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这些数据,这种利用可能对用户造成危害。用户在享受APP便利的时候,个人隐私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侵犯,生活安宁也受到了影响。
信息泄露之问
实名制得以广泛推行,这让人们担忧信息更易遭泄露。一方面,开展实名认证能防止网络欺诈,还可提升业务办理效率。另一方面,信息泄露风险持续上升。大量个人信息汇聚于各个平台,倘若平台安全防护工作没做好,这些信息就有被泄露的可能。
大家不禁会问,该如何去权衡实名带来的便利和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,怎么做才能保障在实名认证过程中个人信息不被泄露,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法律层面保障
我国将网络信息和个人数据安全提升至国家层面,对于信息的使用,有严格的法律程序,对于信息的采集,也有严格的法律程序,并且还有明确的授权,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和平台的行为,为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。
然而,法律在执行环节存在挑战,在监管方面也存在挑战,有些违法分子会利用法律漏洞。那么,如何增强法律的落实程度,又如何增强监管力度,进而让法律切实发挥功效,这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之处。
用户自我防护
作为用户,要通过正规渠道下载APP,避免下载来源不明的应用,从而降低安全风险。要仔细阅读应用安全条款,了解应用对个人信息的使用方式,不要随意授予不必要的权限,比如通讯录、照片等方面的权限。
能够对APP进行权限管理,关闭“资费相关”权限,关闭“隐私相关”权限,像自动续费服务的权限。不在公共环境连接未知WIFI,不随意在非官方渠道填写银行账号、密码等敏感信息。
共同守护安全
个人信息安全需要应用开发者来守护,需要分发平台来守护,需要用户来守护,还需要监管部门来守护。开发者要加强技术研发,通过这样做来提高 APP 的安全性能,并且不滥用用户信息。分发平台要严格审核上架的应用,避免违规 APP 流入市场。
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,严厉打击信息泄露行为,严厉打击违规收集信息的行为。各方共同努力,才能营造出安全的网络环境。
在使用 APP 时,你遇到过哪些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?欢迎为文章点赞,欢迎分享,欢迎留言评论。